笔趣阁

五六小说>大姑说 > 第126章(第1页)

第126章(第1页)

小悠:“好的!”

大姑:“小悠,你之前从‘选人范围’的角度,给选人制度理出了一条发展脉络,接下来,你能不能试着从‘选人标准’这个角度出发,也梳理出一条选人制度的发展脉络呢?”

小悠:“好的,我试试!(夏商周)世卿世禄制,选人的标准是‘血统’,也可以说是‘身份’或‘出身’。

接下来,就是秦朝了,(秦)军功爵制,选人的标准是‘军功’。

再后面,就是汉朝,(汉)察举制和征辟制,其中察举是由下向上推荐,实际选人权在地方长官手中,这种选人标准是‘地方长官的主观好恶’;而征辟制,则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,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,皇帝征召称‘征’,官府征召称‘辟’,实际就是‘皇帝的主观好恶’和‘官员的主观好恶’。所以(汉)察举制和征辟制,选人标准是‘主观感觉’。

再下来,则是魏晋南北朝了,(魏晋南北朝)九品中正制,由专门的官员即‘中正’来品评人才,把人才分为九等——选人标准也是‘主观感觉’,不过是‘中正官的主观感觉’。

最后,就是科举,选才标准就是‘考卷’!

所以,我梳理的结果是,从选人标准这个角度来看,这是一个从‘血统——主观——客观’的发展过程。”

大姑:“汉与魏晋南北朝,皆为‘主观’,两者有什么不同呢?”

小悠:“它们的选拔标准有所不同,‘察举制侧重于品德和才能,而九品中正制则侧重家世和才能。’——咦?大姑,这两者都注重才能,但是汉朝注重品德,到了魏晋时期,反而变成了侧重家世,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?为什么会这样呢?”

大姑:“网上没有找到答案吗?”

小悠:“可能是我提问的方式不对,找到的资料都不是我想要的,眼花,大姑,能强行解释一下吗?”

大姑:“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吧!汉朝国家统一,政治环境相对比较平稳,所以可以不用过多考虑出身背景。但九品中正制是产生于曹魏政权时期,那时候地方混战,侧重家世能更好地平衡各种力量。”

小悠:“所以,是时代退步了,相应的制度自然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后退。”

大姑:“但九品中正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。”

小悠:“哪处可取?”

大姑:“标准更为明确。察举制科目繁多,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,主观随意性很强。而九品中正制选才的标准则明确为士人的行状和家世,主观随意性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。”

小悠:“所以是退一大步,进一小步。”

大姑:“或许,后来若没有出现魏晋南北朝的乱世,国家长治久安,也许能从察举制直接进入到科举制。”

小悠:“为什么这么说呢?”

大姑:“针对察举制的弊端,汉顺帝阳嘉元年(132年)采用左雄的建议,对察举制进行改革,引入考试机制,史称阳嘉新制。阳嘉新制实行分科考试,儒生考察经学,文吏考察章奏,史称其‘无异于后世科举之法’。”

小悠:“这么说来,科举制在汉代,已经萌芽了!”

大姑:“嗯!可惜,乱世来了!”

小悠:“于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,走到了‘九品中正制’的岔道上……”

专注

小悠:“大姑,您最近怎么都没找我讲故事呢?”

大姑:“我在反省!”

小悠:“啊?反省什么?”

大姑:“反省自己怎么把故事讲成一团乱麻了!”

小悠:“乱吗?我不觉得呀!”

大姑:“二十多万字了,我们还在支线上打转,主线故事的进展几乎没有,这还不乱吗?”

小悠:“可是支线上的事也挺有趣的呀!”

大姑:“那些可以是另外一个故事,不应该在这个故事里细讲,导致主次不分。”

小悠:“所以,大姑你是想强行回到主线吗?那支线上的坑不管了吗?”

大姑:“是想回到主线上,但支线上的坑也不能不管,但是不能像以前那样碎碎念了,我打算大致填一填,然后回到主线,因为现在支线上的很多问题,我相信以后在主线上也会遇到,毕竟我的人生有一条重要的‘主线任务’——辅政!”

小悠:“对哦!支线上的这些故事人物,比如吕后和你姑奶奶的老公这些人,他们现在遇到的问题,说不定就是以后你辅政时期也会遇到的!但是‘大致填一填’,是怎么个填法呢?”

大姑:“简单说说呗!比如我们正在仔细翻查吕后的资料,是因为好奇汉初那些人为什么要推翻吕后,虽然我们现在资料查找不全,但我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结论,那就是吕后,作为一个新生政权的掌舵人,必然要面对一个所有新政权都要面对的问题,那就是——大量军人的转业安置问题!我猜想吕后在处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,触动了功臣集团的利益,所以才导致最后被功臣集团清算!”

小悠:“那吕后是没能处理好这一问题喽?”

大姑:“恰恰相反,我认为她不仅处理好了这一问题,甚至进一步解决了军功世袭的问题,正是她奠定了这一基础,才有了后来大汉的繁荣昌盛。”

小悠:“处理好了?那为什么吕后还被打倒了呢?”

大姑:“历史上有个名叫‘商鞅’的人,你知道吗?”

小悠:“商鞅变法!知道!商鞅辅佐秦孝公,积极实行变法,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,史称‘商鞅变法’。但他本人下场凄凉,被诬为谋反,战败死于彤地(今陕西省华州区西南),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,全家被杀。有趣的是,商鞅虽然被杀害,但新法并未被废除,‘百代都行秦政法’!大姑,你是说吕后的境遇,在某种程度上跟商鞅是一样的吗?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