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五六小说>大姑说 > 第124章(第1页)

第124章(第1页)

但是老吕在酒宴上就与刘邦定下亲事,说明老吕早就属意刘家,但是老婆女儿都不同意,于是摆了这么一出,估计当时酒宴上的人,除了刘邦,其他人都是托,在一群歪瓜裂枣的衬托下,吕后为了吕家能在沛县立住脚跟,只好在矮个子中选高个,于是点头同意了他老爹提供的人选——唉!”

大姑:“都是推测!别太伤感了!而且还有其他可能,比如吕刘二人青梅竹马,两小无猜……”

小悠:“大姑,你可比我能编!”

大姑:“不论是哪种可能,当年的真实情况我们无从得知,那些人,那些事,都已经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了。”

小悠:“嗯!唯一能确定的是,吕后和刘邦成了夫妻,属于他们的时代大幕,缓缓拉开了……”

选人

小悠:“大姑,之前说到刘邦这个‘亭长’是地方推举出来的,那县令呢?科举是隋唐时候才实行的,秦汉之时,科举这项制度还不知道在哪?这个官是怎么选出来的呢?”

大姑:“这方面的内容,我们之前聊到过,而且你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,你不记得了吗?”

小悠:“聊到过?我找一下记录,果然有:‘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,大概经历了如下时期:世卿世禄制——军功爵制——察举制和征辟制——九品中正制——科举制’。”

大姑:“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、商、周时代;秦国实行军功爵制;两汉是察举制和征辟制;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九品中正制;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推行科举制。”

小悠:“历史朝代顺序是‘夏商周秦汉,三国归西晋,南北隋一统,唐宋元明清。’如此说来,整个选官制度的演变实际是一个随着时间线发展变化的过程。”

大姑:“嗯!可以说是贯穿了历史发展的始终。”

小悠:“这是不是从一个侧面说明,这项制度对于国家长治久安非常重要呢?”

大姑:“或许吧!但仅凭时间线,还缺乏说服力。”

小悠:“也是哦!那我先把朝代也标注在路径图上,看看能不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,标注了朝代后,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迁路径图为:‘(夏商周)世卿世禄制——(秦)军功爵制——(汉)察举制和征辟制——(魏晋南北朝)九品中正制——(隋唐至清末)科举制’。”

大姑:“你看出什么新思路了吗?”

小悠:“除了眼花,啥都没有!所以我建议,咱们还是换个话题吧?”

大姑:“好的!你想聊什么呢?”

小悠:“回到之前的话题,吕公的好友沛县县令是秦朝的官吏,这么说来是因为立了军功,所以当的官吗?”

大姑:“大概率是的!但需要注意的是,秦朝在实行‘军功爵制’时,同时还会有其他一些文官的选拔方式,比如:保举、考试等”

小悠:“考试?是科举制度的雏形吗?”

大姑:“应该不是!这里的考试应该是对官员保举或地方推举的人员进行考试。”

小悠:“还是考试呀!为什么不是科举制度的雏形呢?”

大姑:“其实在科举制度之前,考试已经广泛存在了,比如夏商周时盛行的‘世卿世禄制’,要求任职贵族须经国学教育和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,所以我觉得,当时也会有相应的考试制度,以判定这些贵族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。”

小悠:“都是考试,为什么就不算是科举呢?”

大姑:“因为科举制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其公平性和公开性,打破了以往贵族世袭的局限。”

小悠:“哦!‘世卿世禄制’下的考试,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参与,所以不算科举,但后来汉朝的察举征辟制,其中的考试为什么也不算呢?”

大姑:“察举即选举,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,初期以‘乡举里选’为依据,后期,宦官把持用人大权。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,直接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,或备顾问,或委任政事。”

小悠:“哦!‘征辟’制中,被‘征辟’的人员要求‘有名望’,这种名望皇帝怎么能知道呢?实际是一种官员举荐吧?”

大姑:“嗯!我个人觉得,秦朝的考试,实际就是汉代的‘察举制和征辟制’中,对地方推举或官员保举的人员,进行的考核,可以说是‘察举制和征辟制’的雏形,这种制度下,其考生来源范围较之‘世卿世禄制’更广,但远不及后世的科举制。”

小悠:“那‘九品中正制’呢?”

大姑:“我个人觉得,这是在‘察举制’的基础上,前进一步发展出来的制度,因为这实际也是一种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的制度,不过跟‘乡举里选’不同,而是设置了‘中正官’,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,可以改变汉末名士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,这是一种进步。但是,后来‘大小中正官’均被‘着姓士族’所垄断,出现了‘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’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。”

小悠:“所以这种进步,又倒退回去了!”

大姑:“是的!”

小悠:“这么说来,根据‘考生’的来源,或者说是选才的范围,可以简单地将选官制度分为:从贵族选——从世族选——从所有人中选。

‘(夏商周)世卿世禄制’属于‘从贵族选’;‘(汉)察举制和征辟制’与‘(魏晋南北朝)九品中正制’均为‘从世族选’,‘(隋唐至清末)科举制’不用说,是‘从所有人中选’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