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样一来,两者差了十来天怎么办呢?这十来天总得给人家一个‘名份’吧?
这里插句题外话,如果农历真的是严格意义上的‘阴历’,就不用考虑这个时间差了。
公历就没有考虑这个时间差,它就是把一年分做12个月,大月31天,小月30天,二月只有28天——这样一年加起来,就是365天,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基本吻合了,至于月亮绕地球是2953天,它不在乎。这就是为什么说公历是阳历,因为它只看太阳,不看月亮(太阴)。
但公历将一年定为365天,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,因为之前说了,实际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不是一个整数,这样每年会有5小时48分46秒的差额,怎么办呢?处理的办法跟我们农历的大小月类似,也是凑整数——每年5个多小时,四年就能凑成一天了,于是每四年的最后一年加一天,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,这一年叫做闰年,故而闰年的二月有29天,一年则为366天。
农历又是怎么处理月与年之间的天数差额的问题呢?——答案也是加‘闰’,不过加的不是‘天’,而是‘月’,被加上的这个月,被称为‘闰月’。
前面说过,农历12个月加起来是354天,而一年有365天,差了11天。一年差了11天,三年就是33天,于是每三年设置一个闰月,但小月29天,大月30天,与33天相减,又有了3天或4天的差值,怎么办呢?于是又把这三四天再来凑一凑。两年就会凑上25或26天,又可以凑出1个闰月。古人经过复杂的计算,得出了‘每十九年须置七闰’的日历凑数法。有闰月的年称为闰年,闰年有十三个月,平年则十二个月。
因为闰月的存在,所以农历一年的天数是不固定的,大约在355天至385天之间——不得不说,这种日历的编排,非常考验算术能力!
大姑,这就是我了解到的关于农历的全部知识了。我觉得农历好复杂,我们古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复杂的日历呢?是为了显摆自己的数学水平吗?”
大姑:“资料里查不到吗?”
小悠:“查得到,非常笼统,只说是比较适合指导农业生产,所以又名‘农历’——农业生产我不熟,所以理解起来有困难!”
大姑:“我也不熟哇!怎么办呢?”
小悠:“您也不知道哇!我忘了,您才‘三岁’!现在问您这些太为难您了。老规矩,把这个问题也先放一放,以后再说。咱们继续说生日的事。
现在我们把公历和农历的概念基本看完了,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您会说在东汉时候,今年出生的小孩在明年可能会找不到生日。”
大姑:“你有没有注意到,无论公历和农历,不管一年有多少个月,也不管一个月是多少天,表述的方式都是用的数字,比如1月1日、2月2日等等,这一点是公历和农历通用的!”
小悠:“是呀!”
大姑:“但我们那时候不是这样的,我们是用的干支纪年。”
小悠:“干支?我有一种不详的预感,又有好多资料要查!”
大姑:“所以小悠,你要加油呀!”
小悠:“命苦哇!当年逃的课,现在全给补回来了——‘天道好轮回,苍天饶过谁’!”
大姑:“别感叹了,干活了!”
小悠:“好的!我查!我查!我查查查!查到了!
干支是‘天干’和‘地支’的总称。
天干是指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共十个字,所以说到天干时也常称为‘十天干’。
地支则是指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共十二个字,所以说到地支时也常说‘十二地支’。
干支纪年,就是依次在‘天干’和‘地支’中各选一个字,组成一个两个字的词语,用来计数。比如:甲子。‘甲’出自‘天干’,‘子’出自‘地支’。
按照这样的规律组词,可以组成多少个‘词语’呢?中学时学过的‘排列组合’告诉我们,答案是:10x12=120,也就是120个。所以……嗯?怎么资料上说是60个。我哪里算错了?我再数一数,没错呀,是120种组合呀!大姑,我算的和资料对不上啊,怎么办呀?”
大姑:“别慌,看看是不是在干支组合搭配时,制定了一些特殊的规则,将其中的60个排除了。”
小悠:“好的!还真是有搭配原则。搭配原则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。排列起来,天干在前,地支在后。
天干由甲起,地支由子起;其中单为阳,双为阴。即天干中,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为阳干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为阴干;而地支中,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戌为阳支,丑、卯、巳、未、酉、亥为阴影支。
在干支组合时,阳干对阳支,阴干对阴支(阳干不配阴支,阴干不配阳支)。
哦!根据阳对阳,阴对阴的原则,实际上是5阳干对6阳支,阳阳的组合数是:5x6=30,阴阴的组合数也是30,则总数正好为60个。
六十为一周期,周而复始,循环记录,这就是‘干支纪年’。
以甲子为始,以癸亥为终,其数刚好60个,之后,又以甲子起重新计算,重新又开始一个周期。所以就有了一句俗语‘六十年一甲子’。
这60个干支组合,依次分别是:
01甲子、02乙丑、03丙寅、04丁卯、05戊辰、06己巳、07庚午、08辛未、09壬申、10癸酉;
11甲戌、12乙亥、13丙子、14丁丑、15戊寅、16己卯、17庚辰、18辛巳、19壬午、20癸未;